sou视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sousp.org 最近有一件事,可能你也听说了:“小学统计家长背景将学生分为11类”。 说的是山西的某一个小学,对学生及家庭情况进行调查,分11类,包括“权势垄断部门子女”、“领导子女”、“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”等。 统计家长职业背景的事早已有之,见怪不怪了,但此事格外令网友们愤怒,在于这几个点: 首先,家长被分成了三六九等。 “权势垄断部门子女”“领导子女”的字眼似乎比“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”“外地来、各种关系过来的学生”要高级得多。 看着非常刺眼。 其次,曝光后,学校说是个别班主任的个人行为。 明眼人一看右上角的“×年级×班”的字样就知道是学校统一发放的。 将责任甩锅班主任的行为令网友感到不齿。 再者,大家想起来,很多学校明里暗里都这么做,似乎要将家长进行区别对待。 美其名曰“因材施教”。 但大家都知道这太美其名曰了,于是在新闻里尽情表达自己的情绪。 他们质问,什么样的人才算“权势垄断部门子女”? 他们觉得现在怎么还要讲成分。 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全面歧视,会造成很坏的影响。 他们觉得这是学校在利用家长的资源变现。 他们回想起自己被分班的经历,才发现原来早就被针对了,套路还很深。 在许许多多的议论下,有人惊呼: 单身不香吗? 还有很多,不胜枚举。 其实这里涉及到侵犯个人隐私,伤害学生自尊心等问题,一些地区已经禁止调查家长单位和职务信息的行为了。 希望孩子们和家长们不再被影响。 这件事上,为什么大家会感动愤怒呢? 因为有一些学校,做了太多,太多了。 他们相信统计得越细致,施教方式越有成效。 如此逻辑下,他们想方设法提升调查的难度,突破正常的尺度。 他们让孩子把妈妈用的化妆品空瓶带来,分析母亲的收入。 毕竟在他们看来,用纪梵希的和用大宝的不是同一类人。 他们让孩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家里的户型,分析家庭境况。 毕竟在他们看来,住两居室的和住别墅的不是同一类人。 后来发现调查物业费可以摸家底。 合影也可以摸家底。 办法真的比困难多。 调查家庭用车,也成为了较为隐蔽的手段。 比如画车标。 这样画的。 这样画的。 写车型。 要求写得越来越清楚。 从幼儿园开始,到一个人不再读书为止,都可能被巧妙地摸底。 一言以蔽之,学校试图对家长勾勒“用户画像”,以便进行“精准教育”。 越清晰的画像越好。 甚至得精准到门牌号。 甚至传言也要精准到学生母亲的月经周期。 就像会计对一个人的资产清查,就像医院对一个人的全身体检。 一个细节都不放过。 调查“家长是否是副科级和副科级以上干部的”,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。 反正,在各种摸底下,家长的形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。 每个家庭怎么样的,每个父母做什么的,一览无遗。 就像没穿衣服一样。 但当家长去质疑调查背后的目的时,总能被一个理由给撵回来: “根据家长职业安排孩子学习进程。” 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同,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。 家长影响孩子的教育轨迹,早被社会科学研究证实过。 这些事情,家长们也明白。 没想到的是,一些学校明目张胆地去区分家长的三六九等,似乎要明显的区别化对待。 现代教育里很少看到这些情况,所以让人格外愤怒。 应对之策该是怎么样的呢? 一些有能力的家长想到一个剑走偏锋的方法。 自己成功的同时,“帮助”和“支持”一下孩子,这会让他远远超过同班同学,还能早早地奔向人生的康庄大道。 不再千辛万苦地挤独木桥,不再因为家长职业而被歧视和区别对待。 何乐而不为呢。 毕竟很多人这么干。 这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的内容——“大手拉小手”。 原来文章里的素材很符合家长剑走偏锋这一主题,所以分享一下。 具体是这样的: 2015年,刘同学13岁,发明了“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”,获得了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。 因为这个奖,他作为科技特长生,进入了当地重点中学——合肥一六八中学读书。 但该发明被发现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相似。 院长刘建国正是他的父亲。 无独有偶。 2018年,刘同学再次发明了“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”,申请了专利。 但这个发明也被发现与其父另一个国家专利高度相似。 两个国家专利里很多内容是研究生都没法做成的,怎么到了孩子身上就变得轻而易举呢? 不过,孩子自己觉得没有问题。 孩子的老师也觉得没问题,说这是“大手拉小手”,父亲带着孩子能更好地在科研道路上扬帆起航。 后来刘院长也回应了,说儿子是凭借高考成绩考进大学的“强基计划”的。 我相信孩子可以考个高分,但这也无法影响一个事实,那就是父亲在孩子打造的超级简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 以致于如今“大手拉小手”成了公器私用的代名词。 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的励志故事,显然并没有发生在神童身上。 社会竞争压力太大,名校名额太少,对于学生来说,就需要获得各种头衔和奖项。 越闪光的荣誉越好。 有些奖项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,也没关系。 重要的是进得去名校。 实际上,如果细数新闻案例,你就会发现,直接把国家级专利成果送去中小学参赛的事还真不少。 段同学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,获奖成果横跨物理学、计算机存算一体和人工智能。 靠着科创奖项,他还成为感动重庆的十大人物之一。 但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研究成果与其父亲——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段书凯的专利高度相似。 陈同学凭借结直肠癌基因敲除研究获得创新大赛三等奖。 但他第一天去实验室做的事情是上网搜了搜什么叫基因,第二天也在思考什么是基因。 后来人们发现他的研究成果更可能来自于父母的论文,而他的父母都是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。 还有更为简单粗暴的。 两名李同学,亲姐妹,打造了一个“喝茶抗癌”的项目,怒夺创新大赛三等奖,项目需要她们进行动物抓取、称重、小鼠药物注射、肿瘤测量等操作。 但后来被发现研究成果得益于父亲——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前院长李红良的帮助。 在这件事上还有着发人深省的问题。 小学生怎么拿得到进行动物实验所必须的《实验动物专业技术考试合格证书》,又怎么完成博士生才做得到的实验呢? 认可李同学论文的武汉科协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应: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,并按照程序申报。” 言外之意,我们没有任何问题,学生就是能力逆天,大家不要羡慕。 随着这样的事越来越多,“子承父业”成了一个极度讽刺的贬义词。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,这些继承者们因为创新能力特别夸张,所以被寄予厚望。 以致于很多人觉得中国的诺奖得主就隐藏在小学里。 孩子们像扫地僧一样,偶然现身科技竞赛,轻描淡写地展示他们惊为天人的研究成果。 《论翼龙骨骼结构与灭绝原因的联系》《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朗伊尔宾1号冰川不同海拔梯度环境对北极罂粟生长的影响》《一种人工编码的DNA防伪自动印泥基于响应型纳米粒用于抗癌药物的选择性释放》《基于螺吡喃-双色团的力致多色转变材料的制备和应用》《南极半岛一种新的抗辐射微生物的发现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研究》《基于同步辐射技术对提高镁合金硬度的热处理过程的研究》《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》《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》《苯并(a)芘对稀有鮈鲫p53信号通路影响的分子机制》 看看这些获奖论文的题目,试问,一般人怎么可能去北极、南极考察?试问,一般人又怎么拿到翼龙骨骼结构进行分析? 高校教师都不一定申请得到相关的实验机会。 我随便找了一张全国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图,普通人能把研究名称断句断顺了都算厉害的。 我愿意相信获奖者们确实做过了实验,但总归超出了常人的认知。 2012年,就有专家诚恳地说: 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,能获得一等奖的项目,90%以上都是由于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研院所的介入和指导。” “介入”这个词,颇值得玩味。 现实很直白。 学校要求调查家长的身份,精准识别各类家长; 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减少竞争,拿出自己的资源拔苗助长。 你有你的张良计,我有我的过墙梯。 长此以往,也就形成了一个现象,资源向一些大牛集聚,机会向一些家庭集聚。 这种情况不断发生,难免不令人担忧。 大家介意一些教师对于富人家的孩子谆谆教诲,对于穷人家的孩子爱答不理。 这让原本有天赋的普通学生失去了发展的大好机会。 大家还介意一些竞赛得主手握多个奖项,保送名校后跳到社会科学专业,不再做那些复杂的实验。 与之对比, 很多学者还本着“笨拙的纯真”在做研究:“硕士生在实验室过柱子熬到凌晨三点攒数据;博士生肝论文通宵第二天组会被老板骂哭”…… 看着无不令人动容。 然而摆在面前的诡异现象实在太多了,以致于经常有人发问,努力、奋斗的意义是什么? 我不知道答案为何,还是拿黄国平博士论文里的“感谢”来宽慰一下自己吧。 “我走了很远的路,吃了很多苦,才将这份博士论文送到你面前。” “这一路,信念很简单,把书念下去,再然后走出去,不枉活一世。” 起码要相信“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”这句话能在自己身上实现,才对得起不断激情后退的发际线。 其实,也只好如此。 点击下方图片,即可投票 本文作者雷斯林,欢迎关注他的新号“为你写一个故事”。迎分享到朋友圈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INSIGHT视界诚意推荐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