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414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热电视剧 https://www.5415.xyz 来源|飞慕课(ID:feimooc) 最近,看到一则新闻,非常痛心。 年仅25岁的摄影师道森,在生日当天,选择了自杀。 而他此前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遗书,引起无数网友共鸣。 他说,压垮他的不是一根稻草,而是无数沙粒: 小时候是山区留守儿童,基本和父母一年见一次,那时候还没有视频通话,于是道森写了很长的思念信,等父母回来给他们看。 可父母却直接丢一边去,情感忽视,让道森觉得“自己像过期食品,任人丢弃”。 读书时寄人篱下,因为长得像女生而被校园霸凌,无人倾诉。 后来上了初中,父母终于回来了,可却迎来了更大的灾难。 这个家庭永远因为穷在争吵,这或许就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吧。 母亲控制欲强,处处要儿子听她的,父亲教育方式暴力,特别想望子成龙。 可道森又偏偏选了一条艺术的道路,这条路在普通人眼里,既耗钱又不靠谱。 所以你想,他的父母当时该有多焦虑,这也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张。 大学也因为父母的缘故,放弃了喜欢的服装设计。 毕业后,父母催婚,创业压力大又赚不到钱。 总结下来,道森的死,核心原因直指原生家庭: 穷,情感忽视,家庭氛围差,缺少爱和陪伴,父母的“造梦工具人”。 我用一个下午看完了道森的微博,非常惋惜,道森善良、努力,渴望被爱被认可,但同时又对生活绝望。 他的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。 很可惜,童年时得到的爱太少了,内在的光明不够,不足以支撑他走下去。 道森的死,引来了很多人对他父母的骂战。 我甚至看过一则非常残忍的帖子,标题是“写给不配为人父母者”,内文一条条列着道森父母的“罪证”。 道森的父母真的就那么差劲吗,他们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吗? 孩子不是完美的,需要爱和温暖。 可别忘了,父母也不是无所不能的。 他们也会绝望,无能为力,也需要理解和关怀呀! 今天的文章有点长,大家一定要看到第4点哦! 道森的父母 真的不爱孩子吗?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孩子出事,大家都来怪原生家庭。 孩子调皮捣蛋,是家长没立好规矩; 孩子内向自卑,是父母说话不好听; 孩子内心抑郁,是家长教育方式不对; 甚至家里不够有钱,买不起房车,孩子娶不上媳妇,都来怪父母…… 这样的论调,在我看来,非常负面。 如此,一个孩子以后混得不好,他都有权利来甩锅,怪父母给的不够,怨他们起点太低。 而父母,一辈子劳累,却成了背锅侠。 在他们那个层次,竭尽全力想给孩子最好的,到头来都成了孩子指责的罪证。 所以说这样的论调害人,对面临痛苦的孩子,和焦虑无能的大人,都没有任何好处。 我们扪心自问,道森的父母,真的不爱他吗? 在90年代,外出打工潮,有多少家庭放下儿女去外地打工,就是想赚多点钱,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。 如果不是生活所逼,谁会舍得和孩子分开呢? 你能说,这是不爱吗? 在采访里,妹妹和妈妈记得他的生日,在微信上祝他“生日快乐”,发红包。 穷人家的孩子,追求艺术,被父母阻挠,这其实不少见。 毕竟穷人家的父母,没能力给孩子托底,希望孩子走一条稳妥靠谱的道路。 尽管如此,从姑姑口中得知,父母愿意贷款十几万给儿子创业搞摄影。 十几万,看着不多,但它也许是一个底层人民一辈子的积蓄了。 这难道不是爱吗? 可人性就是很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不好的事情上,好的事情我们都认为它是理所应当的。 所以,父母对孩子的伤害,也容易被放大。 我们总说,孩子没有完美的,那父母当然也是有很多缺点的。 父母也需要被理解。 如果父母从来没有被善待,你又凭什么要求他们天然地会很好的爱自己的孩子呢? 每个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 都要试着去和父母和解 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,她的家庭和道森很类似。 她在我眼里非常优秀,工作能力强,前段时间凭借一己之力,在大城市买房。 然而她却抑郁了,经常夜里失眠,总开心不起来,讨厌父母总是恶语相向,操控她的人生。 于是我问她,你有没有真正了解过你的母亲?她为什么会是现在这样的? 我引导她回忆下母亲人生中三个比较关键的事件。 第一件事,就是她母亲的求学路。 她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,上头有三个哥哥,小时候有干不完的农活。 这也造就了她母亲勤奋,任劳任怨的性格。 好不容易熬到读书的年纪。 可三个哥哥都要读书,家里的农活没人干,也没那么多钱。 于是她母亲小学没读完,就被从课堂上拽回来干活了。 后来,她的哥哥们有的当了公务员,有的当了主任,而她母亲没有正经工作,在给她的哥哥嫂嫂们带孩子。 其次,就是她母亲的婚姻。 那时候自由恋爱还很少,她母亲的婚姻是通过媒婆介绍的。 仅见过一两次,便草草结婚。 在婆家,因为生不出男孩子,屡屡被嫌弃,月子期间婆婆也没帮忙。 于是我问她,父亲哪里去了。 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没什么担当,好吃懒做的人。 可以看出,她的母亲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婆家,都没有人善待过她。 这也造就了她后来脾气爆、易怒,爱抱怨的性格。 第三件事,是逃离农村,去大城市打工。 她母亲想去大城市,当时是被全家人反对的。 刚来大城市,人生地不熟,没有学历,没有技术,吃了不少苦。 后来有了哥哥的关系,她母亲得以进厂,像机器一样日日夜夜工作。 生活压力渐渐小了,把家里人都接了过来。 可这个家庭,依旧争吵不断,永无宁日。 回顾完她母亲的一生,朋友沉默了。 后来,她突然感慨道: 我还是要感恩她的,如果不是她当初出来打工,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教育,说不定我也像其他人一样,早早辍学,进厂打工,成为农妇,结婚生子去了。 说到这里,她似乎和她母亲和解了,理解了她这么多年来也不容易。 再后来面临催婚等问题,她也不再那么焦虑了,而是从容幽默的回回去。 其实,像道森,我朋友这样的家庭,在中国简直不可估量。 父母自己文化程度不高,带着一身创伤长大。 之后忙着结婚生孩子,像机器一样去工作。 他们压根没有时间停下来歇一歇,反省一下自己;也没能力去关心自己是不是个称职的父母,自己平时的说话方式有没有伤害到别人。 如果我们都是带着原生家庭创伤长大的一代人。 那么我想,最有意义的方式,不是相互埋怨。 而是进入对方的人生,去看看他们曾经历的,试着去理解他们。 这才是最好疗愈双方的方式。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是懂得表达爱 前面我们说孩子也要试着去理解父母。 但要知道,这仅仅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处理方式。 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“野蛮”教育的理由。 上一代父母,没受过什么教育,孩子又多。为了生活,过着比996还惨的生活,他们没有能力,也没有精力去管自己的孩子。 我们这一代人就完全不一样了,有大把时间去反省改善。 不要说什么,18岁之后,孩子的人生就和父母没有关系了。 那是胡扯,不负责任。 我们还是拿道森的例子来说。 在采访中,道森是非常优秀的,也被同行认可了的。 至于生活压力大,工作变现慢的问题。 那其实可不可以先不创业,找个摄影师或者设计师的工作,养活自己的同时,有余力再去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。 道森是有才华的人,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。 但他为什么觉得活着没有动力,要一条路走到黑呢? 甚至你会发现很多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,都会比较固执,不会变通呢。 因为这些人从小父母对他们要求就高,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。 你优秀,达到了我的条件,我才会认可你,对你表达满意,表达爱意。 所以他们非常渴望在一方面做出成绩,获得父母认可,这便成了执念。 一旦做不成,他们会感觉天都塌下来了,会面临父母的嘲笑,别人异样的眼光,陷入绝望。 而那些被父母包容,体会到无条件的爱的人,会体验到平等,体验到放松,好斗心也会变弱了很多。 说那么多,还是希望父母都能好好爱孩子呀。 道森的离去,很大原因是,童年缺少爱。25年的人生,他得到的爱,不足以支撑他走下去。 他还是在遗书中说—— 未来磨难重重,孩子童年时只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爱,才能支撑他走过未来漫漫人生路。 几乎90%的父母 不懂如何表达爱 我们前面说,道森的父母,其实也是爱孩子的。 可孩子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? 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。 你长得丑,吃得多,调皮捣蛋,脑子笨,就忍不住打击嘲讽你。 你成绩好,达到我的条件了,我才接纳你,对你表达满意。 这样的爱,很难被称作爱,更像是一场交易。 而孩子真正需要的,则是父母无条件的爱: 因为有爱,一切都是可以被接纳的。 父母对孩子没有任何预期,孩子的一切缺陷都可以接受,而不是挑剔嫌弃。 当孩子体验到爱,体验到依恋,体验到满足,那么孩子内在的光明就会越来越多。 这时候,他与外在世界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,外部世界的光明也会越来越多。 这才是我们一直强调“爱很重要”的原因。 说到这里,大家不要有压力,没有一个父母能做到对孩子所有的爱都是无条件的。 我们能做的,就是不断地调整、学习,尽量让我们对孩子多一点无条件的爱,少一点有条件的爱。 在《无条件养育》一书中,讲到了13个原则,我决定挑几个重点的给大家详细讲讲: 01深思熟虑 这一条,其实是要求家长多去反思自己。 工作忙碌,我们是否能“看见”孩子,看见他的感受? 当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时,我们是否有勇气支持他走另一条道路? 既为父母,我们是否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? 声称爱孩子,但我们爱的是孩子还是孩子的成绩? 比起一味想让孩子乖乖听话,多花点时间去反思我们所提的要求的价值或必要性更重要。 02专注长远目标 大家一定要思考清楚一个问题:从长远看,你希望孩子得到什么,成为什么样的人。 事实上,你惯常对孩子做的每件事,都应该根据你的最终养育目标加以评估。 不然就很容易陷入日常生活琐碎里,比如现实中很多父母总是太在意一些短期目标,要求孩子考高分数、名牌大学。 为了追求高分数,父母紧紧盯着孩子每天的作业和每次的考试成绩。 孩子做作业时忍辱负重,父母也焦头烂额,亲子关系紧张。 我们之所以特别容易感到焦虑与烦恼,就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“短期”目标的圈子里打转。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,某一段时期跑得快与慢并没有那么重要,关键是能够一直坚持跑。 03尊重、尊重、尊重 什么是不尊重孩子的行为? 比如有些家长无视孩子的要求、怠慢孩子生气时的感受、轻视孩子的恐惧。 他们用绝不敢施予另一个成年人的方式打断孩子,而自己被孩子打断时又怒不可遏。 尊重孩子意味着努力避免出现以上这些行为,同时家长要意识到,孩子在某些问题上比我们有见识。 正如有句话说的:“孩子有时比家长更清楚自己是困还是饿,更了解朋友的特点,更了解自己的抱负和目标,更了解不同的老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,更知道自己爱谁、不爱谁,珍视什么、不喜欢什么。” 无论如何,我们不能总是臆断,仅仅因为自己更成熟,就一定比孩子更洞悉他们自己。 04少说,多问 引导孩子产生想法和感受,要比向孩子发号施令更有作用。 如果和孩子讨论其错误行为没有引出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,并不是因为需要诉诸更强大的惩罚手段,而是因为我们说得太多了。 或许我们忙于让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,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的想法。 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家长,要多倾听、少解释。 当然,不是所有类型的“问”都同样有效。 反问句就毫无意义,它本意不在真正引发孩子深思熟虑的反应:“你和别人说话时为什么不看着对方?" 更加糟糕的是带正确答案的问题,意图不是让孩子反思,而仅仅是让孩子猜想你所寻求的反应是什么:“你刚撞到了妹妹,你认为你该对她说什么?" 那你可能想问?那应该怎么提问呢? 你可以“问自己为何要这样问”。揭露自己的动机可以指引我们认清某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去问。 “少说、多问”的原则,应用得当,可以帮助我们变得对孩子更热情、更支持。 05在符合事实的前提下,以最好的可能性看待孩子的动机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词,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。 换句话说就是,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捣蛋鬼,他们天性很坏。 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用行为证明你们是对的。 那么我们怎么将“恶性循环”变成“良性循环”呢? 如果我们没有确凿的反面证据,为何不假设发生的一切可能有一个无伤大雅的解释呢? 孩子的调皮捣蛋或许只是缺乏做事技巧或指导,没有能力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; 或许看起来是故意的攻击行为实际上是个偶然事故; 或许看起来是偷窃的行为实际上根本不是偷窃…… 用好的价值观去揣摩孩子的动机就会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价值观。 他们会因而认定自己身上什么是最好的,并努力不辜负我们对他们的信任。 06不说没必要的“不”。 当孩子遇到安全问题时,我们可以说不。但很多情况下,我们拒绝孩子做某件事,仅仅是因为他会给大人带来不便时,尽量少说。 比如下雨了,孩子提出要出去踩水坑玩时,不要因为怕麻烦而拒绝。 童年的经历,是孩子人生的底色。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好多好多爱! 如果没有,那就接受人生的剧本,就算是烂牌,也要好好打完! 人生不能弃牌! 和大家共勉! 欢迎转发给有需要的人或者文末点个“再看”哦~ 来源:飞慕课(ID:feimooc),一个助您轻松育儿的公号,这里有父母关注的宝宝辅食、生长发育、智力启蒙、情商培养的内容。做优秀父母从关注飞慕课开始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• 新闻资讯
• 活动频道
更多